苍葭冲数百年的家学底蕴,凝缩在这一块豆腐里
乡侬
让乡建简单、让乡村美丽、让乡居幸福!
关注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s07301w03eo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来过苍葭冲的人
都会到村里的几座文创小院看一看
今天咱们来聊一聊豆腐小院的故事
一个小小的院落,竟然称为“府”?
正当我们好奇时,主人丁老伯热情的接待了我们,和我们聊起了丁氏的家学历史。
丁氏原为江右名家,元末战乱不已,一世祖明甫公自江西迁至湖北,隐居大崎山之阳。十三世祖自珞公、自球公从罗田平湖丁家套迁至张家冲,传家五百余年。
丁老伯说,其祖上时和公满腹经纶,官至五品,誉满天下。大儒周锡恩和丁家渊源颇深,曾经在这里就学。
丁老伯已经77岁了,但是说起丁氏家学,神采飞扬,骄傲之情溢于言表。想着初来时,看见那个“府”字,总觉得怪怪的,心里想着,是写错了字,还是故弄玄虚?
现在看来,这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,放着最原始的石磨,卖着最原味的豆腐,一张老旧的方桌,自己搭建的一个小篷子,因为曾经的荣光,自傲的称一声“府”,竟是如此的自然。
丁老伯名叫丁际祚,年轻时候干过技术员。虽然年纪大,身子骨却很硬朗,他每天都会走很多山路,扛着锄头,背着竹篓,照顾自家的农田。
他自己挑水,自己开垦土地,以自家种的黄豆,以最传统的石磨,制作出纯天然、口味一流的各式豆腐料理。
吃过丁老伯做的豆腐脑,你一定会爱上它。石磨磨的豆子格外香,那是因为在石磨转动时能和空气充分接触,低速碾磨不产生高温,也就不会破坏原粮的营养物质及风味。
而丁老伯只用自家种植的黄豆,无焦糊味、酸败味、豆腥味等其它异味,口感滑爽、香甜。
而丁老伯做豆腐的智慧,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,就已经熠熠生辉了。
他是苍葭冲珞公支下二十二世,是进士丁寿祺府上家传豆腐宴制法的唯一传人。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。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,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“顺其自然”。丁老伯做豆腐几十年,从不缺斤少两,以次充好,他对质量尤其重视。
农村有着“面三口,豆一人”的谚语,意思是做面的可以养活一家三口人,做豆腐只能养活自己,反映的是做豆腐费时费力,且利润薄的不易。
丁老伯做了几十年豆腐,他的为人和豆腐一样,清清白白,圆润和善。
西厢房在苍葭冲建设了几间家学村宿,丁老伯和这些新来的“新村民”关系特别好。每当他清晨下田,总会捆上一捆田里最新鲜的蔬菜,放在这些“新村民”家门口,说起这丁老伯,大家都是喜欢的很。
村宿管家王冕跟我们讲了个故事,年初王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引进了葫芦种植,每当有种子发芽他都特别高兴,渐渐地越来越多。
正当他在赞叹土壤中的神奇时,噩耗来了,丁老伯只留了三个长得较好的葫芦苗,其余的都给王冕拔掉了。
王冕这下有些恼,“丁老伯拔我葫芦苗?这是为何?”正当他准备和丁老伯争论时,丁老伯拉着王冕的手说:“土壤的营养是有限的,你让这么多人一起吃,很多是吃不饱的,但是你把营养分给它们三个,它们就会长得很好。”
现如今,这3颗葫芦已经长得又大又壮,王冕正美滋滋的盘算着将这葫芦做成文创产品。
那个时候我便觉得,苍葭冲村民的心,大概和清甜的豆腐一样,沁人心脾。
-END-
乡侬原创